目录
体坛观澜
咸宁市中小学户外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邱承柏;余杰;张军;1-4
传承与创新:新态势下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贾璐;5-7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学校体育“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及推进策略刘竞予;魏婷;8-11
全民健身与休闲运动
丝绸之路视域下陕西汉唐旅游景区户外健身设施的创新设计杨静;黄文华;12-14
湖南省山地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朱梦铖;赵果巍;15-17
广西浦北县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研究刘海瑞;刘芳钰;18-20
高校二级学院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研究路俊奇;陈广辉;李建群;李志勋;杨红旗;21-23
全民健身背景下技工院校“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华夏高级技工学校开展的太极拳活动为例罗鲁;24-26
舞狮运动在中小学校园的推广策略研究刘贞贞;支川;27-29
中学校园团体操价值研究——以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为例郑熠;30-32
文化融合视角下本土化体育舞蹈作品创编经验研究崔敏;康广;包蕊;33-35
基本动作技能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舞蹈创编策略研究何鹏丽;吴冰晶;李佳奇;36-38
体育教学
课证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岗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为例马中林;39-41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体育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WO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韦沫晴;42-45
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赵祚福;汪波;杨子涵;王文辉;45-48
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刘晨;49-52
对分课堂在瑜伽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李春燕;张爱华;53-55
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网球课程路径的研究吴洪南;56-58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杨建有;周建辉;杨剑彪;丁洁;59-61
基于SPOC理念的健美操专项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姜域;62-64
疫情防控时期体育混合式教学实施对策研究张学庆;65-67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红色体育文化路径研究杨如丽;68-70
校园足球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文智;文粤江;71-73
体教融合视域下“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李开腾;74-76
陶行知体育思想对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洪薇;77-79
以“学”“板”“赛”施教,促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胡志国;80-82
智慧体育与运动科技
山西省优秀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的监测与研究郭亚男;83-85
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王蕊;邢荣鑫;86-88
羽毛球运动员知觉预测的眼动及神经机制研究楚霄;89-91
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探析耿美厚;92-94
“互联网+”背景下广西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研究龙志强;95-97
突发公共事件下体育锻炼对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实效性探析郭燕姿;沈贺;张梦妮;方颖;龙雪儿;98-100
游泳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致因解析及对策——以太原师范学院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游泳选修课学生为例白常俊;101-103
健美操专项体能干预对高中女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张嫣然;秦宏芳;陈豪杰;104-106
开拓儿童运动新空间——小学体育微课的实践研究陈源;107-109
小篮球运动对幼儿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陆明;110-112
运动训练新理念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运动员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治疗的效果程竞华;113-115
不同负荷组合力量训练对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全杰;116-118
体能训练对技师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赵龙;119-121
激励教学法对散打课程的影响刘慕原;谢世昌;徐子恩;122-124
跳深练习下落阶段的负重对下蹲跳运动表现的影响魏威;125-127
体育人才培养
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的困境、构想及路径王燕;范仲琴;李舒平;康道鑫;128-130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曹梦娜;胡翔宇;熊胜尧;131-1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周蕾;罗晶波;王洪标;罗长新;134-136
高中体育特长生学训矛盾调和机制研析刘静敏;137-139
中职体育走向融创课堂的价值、困境和实践运用孙冠华;140-142
“双减”政策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阐析、困境分析及优化策略彭丽诗;143-145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联动机制构建研究王丹;146-148
“双减”政策下学前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张博谦;149-151
南昌市红谷滩区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干预策略徐泉;欧阳羽;罗艳阳;152-154
来稿须知2